□人民日報記者龔金星崔佳施娟 曲昌榮 王漢超
  河南180個產業集聚區完成投資過萬億元,是2009年的4倍多;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2.47萬億元,三年翻一番;從業人數近300萬人,累計新增就業人數占全省半數以上。
  國內每100輛汽車,就有40輛用的是孟州市生產的發動機汽缸套;國內首家通過挪威船級社工廠認證的民營企業,在鞏義市回郭鎮;國內最大的金剛石製品生產基地,位於中原腹地長葛市……這3個“行業領軍企業所在地”,都是河南的縣級市。
  “十八羅漢鬧中原”,曾是河南縣域經濟發展的代表作,如今則是“一百八十羅漢鬧中原”——河南省發改委統計,眼下河南有多達180個產業集聚區,大多數在縣裡,尤其是眾多傳統農業大縣後來居上。
  河南縣域經濟的嬗變就在這短短幾年間。強勁動力來自一項重大決策——加快產業集聚區建設。河南省委書記郭庚茂這樣詮釋:“上億人口的農業大省,要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決不可寄望於繼續依靠傳統模式維繫粗放式增長。要把產業集聚區作為帶動全局的戰略舉措,打造全省經濟特別是縣域經濟的增長極,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的突破口,招商引資的主平臺,農民轉移就業的主陣地,改革創新的示範區。”
  科學佈局,“三規合一”
  重達千鈞的鋁錠,在順源鋁業的生產線上被軋製成一捲捲鋁箔帶,旋即裝車運往1公裡外的泰邦鋁業,流水線上一隻只閃亮的鋁箔餐盒和“蛋撻包裝紙”被裝入貨櫃,漂洋過海。不久將出現在俄羅斯、丹麥、西班牙等國的航班餐車上。
  “以前我們的鋁按噸賣,依托產業集聚區,今後更多地將論只賣、論張賣。”鞏義市委書記舒慶介紹。鞏義20多年雄居河南縣域經濟領頭羊寶座,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下一度跌到全省第七。走產業集聚“高端化、終端化、高效益”之路,鞏義又蓄勢崛起。
  鞏義的變化可謂河南的縮影。河南經濟曾以平均13%的增速高歌猛進,但受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急轉直下,2009年1月工業增長僅1%左右,農民工卻洶涌返鄉近900萬人。
  一個人口大省、農業大省,轉型升級之路頗為艱難。一難在“重”:以“煤、電、鋁、鐵、硅”為代表的能源原材料等資源型產業,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70%左右。二難在“小”:多數縣是工業小縣、農業大縣、財政窮縣。2010年,河南省108個縣平均生產總值為149.2億元,有70個縣未達平均值。有的縣工業經濟近乎空白,農民就業只能遠走他鄉。
  1億人口的大省,要保糧食,要求發展,單靠幾個大城市遠遠不夠,2008年12月,河南省委八屆九次會議明確提出,做強縣域經濟,加快產業集聚區建設,使之成為全省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現代城鎮體系和自主創新體系的有效載體和戰略支撐。
  產業集聚區和原來遍地開花的工業園差別在哪裡?
  “我們基層幹部對其中的差別感受最深。”封丘縣應舉鎮黨委書記楊智勇說,過去抓經濟“撿到籃里就是菜”,“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即使有小工業園區,多是缺水少電路不通。現在則是圍繞主導產業來招商。今年應舉鎮招來一個生產航空航天精密配件企業,卻放到了縣裡的產業集聚區。9月18日,龍頭企業台德電子公司第一批產品下線,5000套監控設備出口美國。封丘縣委書記李暉說,如今電子信息產業成為主導產業,這個國家級貧困縣已經開始“選資招商”了。
  針對工業園區“散、亂、少、弱”問題,在規範整合原有300多個園區基礎上,河南確定了全省180個產業集聚區。“佈局在縣域內的有114個,每個縣原則規劃一個。”河南省副省長張維寧介紹,2009年,他們用幾乎一年時間,指導各地以產業發展為中心,建立了相互銜接的規劃體系。
  如今,“規劃先行”已成共識,而“三規合一”,則無疑是河南的創舉。產業集聚區謀劃之時,正值國家土地和城市兩個規劃修編,河南抓住這個機遇,將產業集聚區發展規劃與這兩個規劃嚴密套合,讓“三個規劃”精準銜接,為合法依規建設奠定了基礎,也為河南縣域經濟發展攢足了後勁。
  集群發展,集約發展
  走進許昌市長葛產業集聚區,一片“電”字招牌,這裡集聚了28家電力裝備企業。各自相距不過1公里,分佈著三家公司:三榮電器為天壕公司配套錠子、轉子。天壕公司為森源電器供應電機。三家企業抱團發展,成本大大降低。
  產業集聚,不能是“小土豆裝一袋”,關鍵要有主導產業。河南省要求:一個產業集聚區不能超過3個主導產業。把握“競爭力最強、成長性最好、關聯度最高”原則,集中力量培育特色產業集群。濮陽縣忍痛割愛,將能耗高、污染重的傳統塑編產業和再生紙產業停產或轉產,集中精力打造全省醫用新材料產業基地。如今,全省產業集聚區入駐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480家,營業收入超百億的特色產業集群已達55個。
  主導產業鮮明,產業鏈才能延伸做強。湯陰產業集聚區內,“玉米、大豆—飼料—養殖—生豬屠宰、肉雞分割—物流運銷”等8條產業鏈條已經基本完備。全縣糧食加工轉化能力是該縣糧食總產量的3倍多,周邊縣市100萬噸糧食都被“吃乾榨凈”。
  功能集合構建,集聚促進集約。傳統皮革產地平輿,集聚區投資6000多萬元,建設了日處理能力3000噸的皮革污水治理廠。以前企業每噸廢水處理要15元以上,統一治污後每噸降至8元以下,每年為企業節約治污成本600多萬元。
  功能完備的產業集聚區正在成為河南承接產業轉移的主戰場和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
  鄭州航空港,全省最大的產業集聚區,2010年吸引富士康項目進駐,目前全球70%的蘋果智能手機在這裡生產,73家配套企業前來落戶。國家批覆建設的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已有10家航空公司開通15條國際及地區貨運航線,其中南航創紀錄地在一個月內開通兩條國際貨運航線。“鄭州航空港已成為強大引擎,正全面推動鄭州建設大樞紐、大產業、大都市,打造中部地區中心城市。”鄭州市市長馬懿說。
  “多年來河南工業結構調整想辦而未辦成的事情,在最近3年取得了突破。”河南省發改委主任孫廷喜介紹,河南傳統產業得到優化提升,新興產業呈現勃勃生機。2012年,全省近1/3的集聚區主導產業投資占比超過50%,初步形成智能手機、家電、汽車、品牌服裝等生產基地。
  數據顯示,180個產業集聚區完成投資過萬億元,是2009年的4倍多;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2.47萬億元,三年翻一番。
  以產興城,依城促產
  柘城縣邵園鄉四所樓王村35歲的農民竇培良,如今多了“工人”“市民”兩個身份。前些年他放棄在江蘇南通月薪5000多元的工作,和妻子一起回到家鄉產業集聚區里的萬克鑽石工具公司,每月能掙六七千元,還在附近買了套110平方米的房子。
  在此設廠生產阿瑪尼、優衣庫等服裝的上海投資商王桂英也心動要買房。她很感慨,幾年前縣城相當破舊,有個湖也臭氣熏天。集聚區發展起來,城市治理也跟上了,一個有2000畝水面的生態公園已全新開放。“縣城工作和生活都很舒適,我要介紹更多朋友來投資!”她說。以產興城、依城促產,產業集聚區建設與推進新型城鎮化得到有機結合。河南省發改委副主任劉偉介紹,河南180個產業集聚區主要佈局在中心城市和縣城周邊,成為城市的工業功能區,也為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就近就業、加快向城市特別是以縣城為主的中小城市轉移創造了條件。
  宜業與宜居並重,越來越多的產業集聚區發展與城市建設實現“無縫對接”、“聯動發展”。走進臨潁縣產業集聚區,天藍水碧,草木青翠,梅林成片,欒樹斑斕。荷塘邊,6萬平方米公租房即將迎來第一批產業集聚區工人,空調、網線、電視、獨立衛生間……公租房內設施齊全。如今,他們又把縣城周邊最好的位置改造提升,建成小區,提供給工人,名字也雅緻,叫“荷塘柳岸”。
  產城一體,產城融合,既有規劃和建設的超前,又有管理體制的創新。滑縣產業集聚區項目還沒入住,33.6億元先投給水電路橋和學校、醫院。3年時間,集聚區就業人數從1萬擴大到3萬,縣城常住人口從19萬躍至28萬。長葛從一開始就堅持區城同建,聘請同濟大學等5家高資質設計單位編製產城一體發展詳規。同時,在管理體制上,新城區與產業集聚區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
  以產業集聚增加就業崗位,以城市功能完善支撐產業發展。如今,全省產業集聚區從業人員達到299.18萬人,累計新增就業人數占全省的一半以上,許多農村勞動力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河南也實現了省內轉移就業人數超過省外的歷史性轉變。
  政策引導,要素保障
  台資企業鼎祥制衣總經理汪心慈兩年前剛到周口市鄲城縣投資時心存疑慮,來了之後發現,標準化廠房“虛位以待”,職工宿舍和食堂樣樣齊全,連清潔工政府都幫忙出錢聘。去年,政府又幫企業建了13個“鄉村車間”,吸納迴流返鄉工人4500多人。
  在信陽市平橋區,公共實訓基地成為企業順利落戶的孵化器。上市公司舜宇集團2010年剛簽約投資,公共實訓基地就無償提供實訓車間,企業只需安裝設備就可培訓員工。孵化期間,實訓基地幫其招工、培訓員工1300多人。一年半後成功孵化,企業遷到產業集聚區。有了熟練工人,企業如今越做越大。
  “產業集聚區也是推動政府職能轉變的試驗田。”河南省省長謝伏瞻說。為建立健全產業集聚區要素保障機制,省委、省政府先後出台12個文件,不斷優化政務、商務、法制等環境,實現“一優帶百通”。孟州市產業集聚區外向型企業眾多,政府與物流企業聯手建設公共保稅中心,創造性地把“關境線搬入企業門口”,今年一季度與7家進出口企業簽訂了各類業務合作,合同金額一舉超過去年全市8.69億美元的進出口總額。
  企業想要的,千方百計做好服務;企業沒想到的,同樣千方百計。今年7月開始,臨潁縣政府為產業集聚區企業服務的內容主動加了一項:開設“周末大講堂”,每周聘請國內名牌高校知名專家,來園區為企業老闆和管理人員講課。“企業太歡迎了,300人的會場,每次連過道都擠得滿滿的。”縣產業集聚區主任朱俊峰說。
  進一步簡政放權、建立透明穩定可預期的政策支持體系、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加快誠信體系建設……河南省對提高政府服務水平不斷提出新要求。
  五年探索路,中原“聚變”時。河南省統計局的數字印證了這一“聚變之力”:今年前9個月,產業集聚區投資增速高於全省6.4個百分點,對全省增長貢獻率達67.7%。今年前8個月,全省產業集聚區利潤同比增長27.6%,超全省平均水平15.3個百分點,利潤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39.8%。
  千帆競發,百舸爭流,集聚發展的熱潮在中州大地涌動,正助力中原崛起,河南振興!
  (原載《人民日報》2013年11月17日第4版)  (原標題:中原“聚”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u07aukuy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