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深圳為何抵不住一場暴雨
  從5月11日到5月13日中午的兩天多時間內,自媒體傳播平臺和新聞媒體對深圳暴雨均呈現密集關註態勢,分別於5月11日和12日達到傳播峰值
  文 | 徐瑩
  5月11日的一場瓢潑大雨,令深圳的排水系統、城市規劃和管理陷入輿論漩渦。類似的事情在3月末也曾上演過一次。
  年輕的深圳為何抵不住一場暴雨,如何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成為輿論關註的焦點。
  “正能量”報道的負面評論
  在深圳暴雨輿情事件中,新聞媒體的報道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民眾對深圳城市規劃和政府管理的不滿。雖然政府各部門預警、救援,宣傳“正能量”的報道不斷出現,但諸多數字集中在同一篇報道里,導致民眾難以轉移關註點,不買賬的情緒並未因此消退。
  這一點,可從民眾在“正能量”報道的跟帖和留言中發現。一方面,300處道路積水,50處片區發生內澇,2000餘輛公交車被淹,5000多輛公交車無法正常運營,高鐵停運、航班取消班次等更是不計其數,直接經濟損失8000萬元。另一方面,30多年時間里深圳陸續修建了13700多公里的下水道;初步設計服務100萬人的排水系統卻為1800萬人“抗洪”;排水系統設計為“一年一遇”,甚至連深圳發生的多起地陷事件也再次進入媒體視野。
  從5月11日到13日中午的兩天多時間內,自媒體傳播平臺和新聞媒體對深圳暴雨均呈現密集關註態勢,分別於11日和12日達到傳播峰值。由於自媒體傳播平臺短、平、快的特性,暴雨當天網民大量上傳及轉發見聞和圖片,引起全國網民關註;新聞媒體發佈的暴雨組圖、質疑深圳城市規劃和管理的後續文章,促使新聞媒體傳播量達到頂峰。
  翻出舊賬一起“算”
  自5月13日開始,兩大輿論場對深圳暴雨引發城市內澇的關註度有所下降,深圳和廣東省其他媒體開始側重弘揚暴雨中的榜樣力量、城區清排積水、供電恢復等災後報道。但此類報道並未引起全國性和其他地方媒體的興趣,轉載量較低,網民直言該類報道出現在災後不合時宜。
  從媒體和網民的傾向性來看,輿論對深圳暴雨導致城市內澇的原因揪住不放,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部分媒體在報道中也多次將“深圳速度”與當前排水管線老化、設計不合理作對比。
  有評論認為,這場暴雨澆出了深圳城市規劃管理五大問題,最初的規劃就存在不足,近年來的管理也出現了奇怪的“隱形真空地帶”。深圳的下水道規劃沿用蘇聯模式,蘇聯位於高寒地區,降水少,南方城市並不適用其下水道規劃。“二線關”內外投入及重視程度不一,歷史欠賬是造成內澇嚴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配套設施也跟不上城市發展的步伐。
  還有媒體翻出了深圳多次地陷的舊賬,證明該市在城市規劃和管理上存在諸多弊端。
  逢雨則澇已成部分城市的“慢性病”
  雖然官方在13日對內澇原因作瞭解釋,但“雨量超大,一日降水達到往年5月降水量;管網滯後防洪標準不足50年一遇;人為破壞偷排泥漿、雨污混流加劇堵塞;地表硬化雨水難滲地下,加大管網負擔”等幾大原因,並未消除民眾對城市規劃和管理的詬病,城市執政者的政績觀也成為輿論口誅筆伐的對象。
  有輿論直言不諱:深圳在發生多次城市內澇之後沒有多少改變,根源在於城市規劃與發展的決策者更重視看得見的政績。
  逢雨則澇已成為部分城市的“慢性病”,有網民針對深圳內澇發帖稱,“雨季來了,陸陸續續的又會有一大批城市可以看海了!”如此戲謔之言,指出了我國大多數城市的一大尷尬。如何避免我國都市逢雨則澇,應引起城市主政者的思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u07aukuy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